您的位置:首页>新闻 > 观察 >

焦点播报:风吹过草原

2023-05-05 17:56:35    来源:《内蒙古日报》

扎鲁特山地草原 科尔沁夫摄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□辛灵

扎鲁特山地草原是疏离的,也是柔软和诗意的。

扎鲁特的地势不是一览无遗的大平原。远远望去,那些挂在山腰的羊群,好像修炼了上万年的石头一样,摁住了大山的心跳。

草原上的山并不高,如果摄影师来这里拍照,山地起伏风吹草低,牛羊满山乱跑,会有很好的影像呈现。

扎鲁特旗军马场山地草原,素有科尔沁草原“后花园”之称。到达山地草原时,太阳缓缓落山,山峦被橘红色的晚霞包围起来,远处牧归的牛群拖着长音……

太阳慢慢西沉,好像是被晚霞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接走的。此时,蒙古包里传出悠扬的歌声,晚餐开始了。随着悠扬的蒙古族音乐响起,蒙古族小伙子给客人敬献上蓝色的哈达。晚餐之后是篝火晚会。晚上的月亮清亮亮的,带着潮湿的水汽,月光好像是特意落在扎鲁特山地草原上。蟋蟀的叫声也裹进月色里,静谧和谐。

那些围着篝火旋转的人,此时世间的忧愁、名利都变成了浮云。旋转,旋转,让灵魂旋转到一个高度。从古到今一直生长的草,在脚下从生到死的荣枯,从死到生的轮回。没有呐喊,不为浮名。

篝火旁边,安代舞释放出一种夸张,舞步凌乱与否,没人理会。火光与天上的星光辉映,草色迷离,时光静下来,有了不知今昔何年的感觉。

不知多久没有这样的放逐自己,草原接纳了一群俗世的孩子的回归。月挂西天,不知今夕。很晚了,身体和灵魂要找到回归的栖身之所,那个被野草和小野花围绕的蒙古包接纳了我们。

与花同醉,与草同眠。在“我是我,我亦不是我”的迷离状态中,沉沉睡去。

清晨,是被蟋蟀的唱词唤醒的,那清越的唱段此起彼伏。蟋蟀的唱段和小野花的清香召唤着我,投进草原的怀抱。

走出蒙古包,雾霭含山,远处山顶的敖包在朦胧的晨雾里显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。

五彩经幡、蓝色和白色的哈达飘在敖包的上空。像一位作家描述的场景:小草打着哈欠,野花刚刚睁开朦胧的睡眼,大地上的事物像是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过来。沿着那条弯曲的小路登上山顶,不一会东边山顶被红色霞光照亮,壮丽恢宏,太阳缓缓升起时,神圣的光芒照亮草原上一切事物。

当我站在高岗上时,远处的蒙古包升起第一缕炊烟。快速拍下这美丽的瞬间,定格这动静相宜的美好画面。

在群山环抱之中,看着稍远处白色的蒙古包,像一只只安静的绵羊卧在草地上,那种美,让人有大声呼喊的冲动。

闻着蒿草的清香,心神俱以净化。

草原、天地、晨光,被这些美的事物裹挟着,我成为它们中微小的量子,在天地之间飘荡。

巴林右旗是契丹人的发祥地之一,红山、巴林石、格斯尔交织共融,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。

到了巴林右旗,一场小雨迎接了我们。蒙古族有一种说法:有福的人会带来云和雨。

第一站在巴林右旗乌兰牧骑,感受古老的民间艺术——格斯尔。

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用呼麦和马头琴结合的形式,演绎着格斯尔。

古老、神秘的艺术,汇聚到一个小小的屋子里。呆呆的坐在那,像是中了蛊,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撼。

有人说,去一个地方,想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,一定要去博物馆。

在巴林右旗博物馆,看到了一些用巴林石雕刻的器物。巴林石与福建的寿山石、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齐名,统称为中国“四大名石”。

来到巴林右旗,就得看看传说中的巴林石。在巴林石城,各家的店铺前都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原石,我被一些玲珑古朴的玉龙小吊坠吸引。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龙,被考古界誉为“中华第一龙”,因此,在内蒙古境内,随处可见这种玉龙的标识,彰显这个地区的文化内涵。

在这里感受着原生态艺术的魅力。当我们还沉浸在这种氛围里,另一种自然之美,措不及防地和我们撞了一个满怀。

那个早晨,乌兰牧骑的队员做向导,使我们领略到翁根毛都草原的魅力。这是有蓝天、白云、草地、湖泊和牛羊的迷人杭盖。“翁根”是蒙古语,意为高贵圣洁,“毛都”指大树。走入景区,一些蒙古包坐落在海子边,沙漠包围着一个个海子,水里很多的蝌蚪游来游去。

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,只有几棵稀疏立长的树,像哨兵一样伫立着。白花花的沙子,和碧蓝的湖水映衬着,多了些纯净和闲适的意味。

在沙湖边,你会感叹这种神奇的自然存在,据说敦煌月牙泉也是如此,沙漠和湖水共生。较高的几处沙丘围绕着这片湖泊,沙漠不进一步,湖泊不退半步,像一对相依相偎的亲密爱人。湖泊里的水澄澈清净,水底碧绿的水草清晰可见。蛙声鼓噪,青蛙是这片山间的“乐师”。

在这里回归到山间,放逐自己,一颗心又回归自己。

在翁根毛都草原,本来是和同伴们走在一起的,在沙漠的高处行走,看到沙漠下面碧蓝的湖水,澄净如洗。在沙丘上向东越走越远,不知不觉离开了人群。走到沙漠的最高处,坐下来,看到羊群和牛群在湖边的草地上吃草;鸿雁妈妈带着几个宝宝在湖中心悠哉悠哉;一片云飘过来,绕在沙漠上空,像是梦幻一样。

云朵恰到好处,蛙声恰到好处,羊群恰到好处,连沙漠也恰到好处。

在这样的山间,心里直想哭一会……

那些野草牵着野草的手,延绵天外,构成了苍茫辽远的世界。从远古到现在,这里只是野草的世界,一年一年的枯与荣,植物演绎着生命的神奇。人只是暂时借住在这里,和一棵树、一只羊、一只蛐蛐一样微不足道,然而,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,早已和生活在这里的万物融为一体,组成和谐安静的牧场。

去扎鲁特旗苏雅拉家的牧场采风,从城市的包围中挣脱出来,心里有了久违的欣喜。

沿途有大片的牧场,牛群在牧场上自由地吃草。很多中草药隐身于野草丛中。益母草、胡栀子、黄芪、甘草安静地生长。这些沉入大地的美,没有太多的雕琢,极尽本性。

在这里,野草和小野花铺陈大地。草原上极少有树,即使有树也是零星的几棵。

苏雅拉家的牧场在草原深处,如果没有人带路,是找不到的。这远离人烟的僻静之处,是我心底最期望的地方。

沿途稀疏的榆树,像草原上跑累的牛羊,静静地卧在草原上。这里的人们崇尚自然,爱惜草原上的一草一木。牧场的榆树,都用木围栏圈起来,以防牛羊啃食。一位牧民告诉我:蒙古族传统的靴子前部鞋尖都是翘起来的,穿这样的靴子不会把土里发芽的草踩死。

我们在苏雅拉家品尝了手把肉、奶豆腐、山韭花、小沙葱,这些草原上特有的食品,极为鲜美。

午后,苏雅拉领着大家去牧场采山韭花。越野车沿着弯弯曲曲的草原自然路往北走。这个牧场用网围栏分出放牧、长着榆树和锦鸡儿、生长山韭菜的三个区域。东边围栏里的榆树形态各异,高原的风,把其根部吹出地面,粗壮的根牢牢地吸附着大地。榆树和野草结伴生长,在炎热的夏天,榆树就是羊群的大阳伞。

西面长着山韭菜的围栏里,因为没有被羊群吃过,山韭菜长势很好,风吹过来,花儿摇曳,青草和山韭菜的清香混合在一起,令人心情愉悦。

牧场里面还有几个淖尔,其周围开着很多小野花,风景朴素中透着美。在淖尔边,牛在吃草、喝水,一派安静祥和的样子。心里有了感慨,生活在这里的牛是幸福的,饥食野草,渴饮湖水,自由自在地做着和草原有关的梦。

远望山坡上的敖包,荒寂中有一种肃穆之感。之前就听苏雅拉说过,这是他爷爷年轻时堆起的敖包。草原上有祭敖包的传统。古时敖包是路界的标志,后来演变成祭敖包,有祈盼风调雨顺、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。

离开牧场时,我的心似乎还留在那里,像一个游子回到久别的家乡。

编辑:段丽萍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