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新闻 > 要闻 >

【聚看点】【两会新面孔】全国人大代表余淼杰:消费将上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

2023-03-13 10:43:33    来源:中国网财经

中国网财经3月13日讯(记者 畅帅帅)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,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,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我国经济复苏如何推进?对外贸易如何调整?

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,辽宁省人大常委、辽宁大学校长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,消费将是上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,而出口会在下半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。


(资料图)

中国网财经: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。

提振信心、经济复苏是今年的主旋律,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振信心?

余淼杰: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扩大内需必须与深化供给侧改革结合在一起,这个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如出一辙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,我们要通过有效的供给、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有效的需求。

提振信心、经济复苏是今年的主旋律,我认为应该从“六稳”来着手,首先是稳预期,要做好形势判断。

在国际环境方面,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,国际环境“风高浪急”,甚至有时候是“惊涛骇浪”。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是外需相对疲软,各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,因此部分国家可能也会出台以邻为壑、各自为政的经济措施。

另一方面,我们要认识到,我们其实是全球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,换言之,我们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“火车头”。

基于以上判断,我认为提振信心的具体举措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发力,即消费、投资和出口。在这三者之中,投资主要是由政府主导,这两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应该说是驾轻就熟的,所以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在提振消费和出口方面。

对于提振消费,首先我们要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可持久收入,主要是通过减税降费来实施,并可以考虑逐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,逐步提升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,比如说由目前的5000元小幅上涨5%左右,相当于间接提升了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,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持久收入上升的需求。

第二是要坚定地认识到,要有序地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。统一大市场构建起来了,消费自然也就起来了。在具体举措方面,比如促进新能源汽车以及大型家电消费,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,提升消费便利化。在农村的话,通过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提升农村老百姓的物流速度,促进农村消费。

中国网财经:您认为经济复苏的关键点有哪些?复苏速度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?

余淼杰:经济复苏的关键点也在于投资、消费和出口。

从数据来看,去年四季度,疫情反弹再次对消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.7%。去年疫情放开之后,我们的消费在反弹性恢复,我认为今年第一季度的消费比2022年第四季度环比上升10%是没有问题的。

所以我判断,消费将是上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,出口会在下半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。

从复苏的速度来看,我认为它最重要是会受到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的速度影响。换言之,就是在要素市场,我们是否够在资金、能源、土地、人才方面形成流动性强的国内统一大市场。

我认为统一的精髓不在于计划,而在于要素自由流动。而实现自由流动的第一步是各种要素按照最优的价格配置;第二步是要形成一个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循环,降低贸易成本、降低交易成本;第三是要保证好内外贸产品的“三同”,即同等质量,同个标准,同个生产线。

中国网财经: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,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,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,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。您怎么看待目前我国外贸面临的现状?应如何应对?

余淼杰:我们应对的策略首先是进一步推进“六稳”,也就是说在稳预期的基础上,通过稳外资、稳外贸、稳投资、稳金融来实现最终的稳就业。

具体的应对我认为分几个方面:一是扩大出口的目的地,同时出口不同国家的产品要做好差异化管理。

二是要扩大进口,特别是扩大从日韩进口核心零部件,提升我们的技术,同时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。打造国际合作的新格局。

三是要积极推进服务贸易的建设,特别是在旅游、运输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进一步发力。

四是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、走进去、走上去,不断发力。

海关数据显示,今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开局平稳,进出口总值6.18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(下同)微降0.8%。其中,出口3.5万亿元,增长0.9%;进口2.68万亿元,下降2.9%;贸易顺差8103.2亿元,扩大16.2%。

我认为到今年年底看,外贸成绩单将会很“好看”,进出口总额预计能达到48万亿元到50万亿元之间,实现六万亿人民币的贸易顺差是没有问题的,我非常有信心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