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海高新区:一场城与才的“双向奔赴”
人才的集聚,推动产业聚变,更助力珠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。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,珠海高新区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综合评价排名稳居第17位。
他们为什么选择在珠海高新区定居?
“高新区将借助‘高新安居’这扇‘重要窗口’,向粤港澳大湾区、向全国讲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生动故事,展现人才安居的丰硕成果,助力高新区打造‘近悦远来’的人才新生态。”6月29日,珠海高新区在人才安居宣传月启动仪式暨6月份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,再次向外界发出惜才重才引才留才强信号。
(相关资料图)
近年来,珠海高新区打好聚才“组合拳”,提升城市招才引智综合实力。2022年初,高新区推出人才友好青年友好三年行动计划以及“一揽子”配套利好政策,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,为“人才产业共兴”积蓄强大势能。
来自湛江的全先生是珠海润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。在了解到珠海的人才安居房政策后,他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。“当年3月份申请的,7月就审核通过了,流程很快!”全先生以5折的优惠价格,购买了一套99平方米的人才安居房,在珠海安了家。他说,虽然周边其他城市也有推出购买人才房的优惠政策,但是排队时间相当长,而在珠海高新区从申请到审核通过的流程很快很顺畅,这让他更坚定留在珠海高新区工作的决心。
在“留才”举措上,截至2022年底,珠海高新区已筹集人才保障性住房10234套,2023年将再筹集1万套,形成比较完善的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售补相结合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。符合条件的珠海市级高层次人才可以申请最高200万元奖励及600万元住房补贴。
揭秘:助推高质量发展,珠海高新区如何启动“人才引擎”?
招才引才,打造人才集聚“强磁场”
“根据珠海高新区最新人才政策,不同类型的人才最高可获600万元住房补贴、80万元生活补贴、3.8万元租房补贴等优待。”今年初,在珠海高新区主办的“名企名校行”春季人才洽谈会上,来自迈为技术(珠海)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,向前来咨询的毕业生们抛出“橄榄枝”。在大学校园里,珠海高新区的人才政策成功地吸引了不少毕业生的目光。
2022年,《高新区人才住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(试行)》《惠景海岸新寓配租方案》等人才安居新政策陆续出炉,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通过五折购房、六折租房的福利在珠海高新区“安居乐业”。
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,既需要企业赋能,也需要人才做支撑。招才引才,是重要的第一步。今年3月7日,珠海高新区“青年人才驿站”揭牌运营,为求职面试者提供最长7天的免费住宿和就业指导、技能培训等“一站式”综合服务,倾力打造青年人才来珠海高新区求职就业的“暖心第一站”,解决了许多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。
健帆生物科技人事主管李茜认为,这一创新举措直击求职人才痛点,暖心又贴心,也为企业招引人才增添了强劲吸引力。
水积而鱼聚,木茂而鸟集。截至2022年底,珠海高新区大学以上学历人才超8万人,约占常住人才40%,其中,中外院士20余名,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3名,广东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64名,珠海市级人才工程入选者611名,区级优秀产业人才6300名。优秀人才集聚为珠海高新区的发展持续注入动力。
产才融合,激活高质量发展“新引擎”
人才“引得进”更要“留得住”!珠海高新区从企业的角度出发,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引人才、留人才。通过打造产业人才集聚“强磁场”,珠海高新区也引来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。
7月28日,珠海高新区与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、合作基金签约暨七月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圆满举行,11个涵盖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签约落地,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近30亿元,预计达产产值超51亿元。
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,只有在吸引、培育、服务、留住人才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,才能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。近年来,围绕产业发展所需,珠海高新区精准聚焦“3+3+1”现代产业体系,出台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扶持政策,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与此同时,珠海高新区锚定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目标,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。以双博基地、“1元创业空间”、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(点)为载体,做强高端人才引聚工作,储蓄高精尖“人才池”。依托高校资源及高企集聚优势,高新区推动成立高校校友联盟,通过人才“集群效应”,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才学缘优势,吸引更多高校校友在高新区创新创业,促进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。
“2000年的时候,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在珠海创业,多年过去了,派诺已经发展成拥有800多名员工的企业,科研人员有200多人。”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邓翔说,“高新区这些政策实打实地惠及企业,为我们招引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。”
在人才的助推作用下,珠海高新区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,珠海高新区高企总数624家,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5家,740家企业通过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,分别占珠海全市27%、42%、34%,均位居全市第一,62家高企入选2022年度珠海市创新百强企业名单。今年以来,高新区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新增13家,达23家;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,泰坦科技的“超级充电桩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”获得第十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。
产业人才在珠海高新区安居乐业,助力企业发展壮大;人才在高新区创新创业,推动高新区“产业森林”成型;产才融合形成良性循环,成为珠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
逐梦高新!一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!
如今,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英才纷至沓来,逐梦高新,实现城市与人才的“双向奔赴”!
多年来,珠海高新区持续保持活力,实现高质量发展,背后的不竭动能来自何方?
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,坚持以人才为中心,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双创生态。这不仅成为珠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动力,也成为吸引科创精英扎根成长的强磁场。
“珠海高新区是个福地,有梦想谁都‘了不起’!”在第八届“菁牛汇”创新创业大赛上,凭借“超高精度三维成像传感器及机器人检测系统研发与产业化”项目获得企业组智能制造一等奖后,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信心满满。
作为珠海高新区精心打造的自主创新创业品牌,“菁牛汇”8年间已吸引超3800个海内外创业团队参赛和2.2万多名创新人才参与,成功引进培育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。
在“留才”温度上,珠海高新区逐年加大人才资金投入保障力度。2022年全年累计兑现各类人才扶持资金超2.5亿元,同比增长28.2%,覆盖企业近1600家次,覆盖人才超1.5万人次,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;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97名,新增市级创新创业团队7个,分别占珠海全市的38%、25%,两项指标均排名珠海全市第一;全年新引进归国人才64名,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指标。
“栽下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”。作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、主阵地、主战场,当下,珠海高新区正致力于打造“近悦远来”的现代化国际化青年人才新家园,为推动珠海“产业第一”攻坚行动加速向纵深挺进贡献高新力量。
关键词:
相关阅读
-
珠海高新区:一场城与才的“双向奔赴”
为了在“揽才大战”中脱颖而出,近年来,珠海高新区围绕产业发展紧... -
解放军用实力让“台独”闭嘴!美对台军...
[新闻页-台海网]解放军军机、军舰持续现身台海周边巡航。(图片取自台 -
蒸饺子边缘发硬怎么办 饺子蒸起来边缘...
最佳答案蒸饺子边缘发硬需注意包饺子封口边缘不要捏太多褶,因一个褶皱 -
中原石油工程50487钻井队年进尺突破两万米
8月3日,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50487钻井队年进尺首上两万米,成 -
女儿考上985后,家长大摆宴席被嘲笑没见...
女儿考上985后,家长大摆宴席被嘲笑没见过世面,谁给他们的勇气金榜题 -
健帆生物08月08日被深股通减持5.88万股
08月08日,健帆生物被深股通减持5 88万股,已连续3日被深股通减持,共 -
陈启宗: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一定有很多...
2023博鳌房地产论坛·现场快讯:8月8日,2023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召开 -
居民积蓄被盗 民警擒贼追赃
“现在终于可以放宽心了,太谢谢你们了。”8月8日,长埫口居民张先... -
急冻人急冻光线枪即将发布 目标是用于...
8月3日,弗吉尼亚大学的帕特里克·霍普金斯教授正在研发一种类似于D... -
杭州结束防台风应急响应
预计“卡努”对杭州影响将趋于减弱,市防指决定于8月4日14时30分结... -
通用股份08月08日获沪股通增持55.89万股
08月08日,通用股份获沪股通增持万股,最新持股量为万股,占公司A股总 -
人民金融·创新药指数涨0.54%|医疗反腐...
新一轮医疗反腐拉开序幕,并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。近日,在整体市场回暖 -
这个省两市党政“一把手”同日调整
宜春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调整8月8日上午,江西宜春市召开全市领导 -
因“荷”而美为“荷”而来 郏县第二届...
“水风叶底波光浅,亭亭翠叶红妆面。”8月6日晚,2023年郏县王家庄... -
【天府新视界】大运会闭幕,成都的美永...
大运会闭幕,成都的美永不落幕。欢迎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!(来源:天府 -
已过会企业荣盛生物主动撤回科创板IPO申请
历经逾一年时间审核、多轮问询,并于去年12月26日成功过会后,专注于疫 -
早间公告:东岳硅材拟变更为无实控人
①东岳硅材实控人将由傅军变更为无实控人:公司股东张建宏与另外两名股 -
历史性时刻!公募基金反超银行理财
此外,截至6月末,理财公司的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,存续产品只数 -
传迪士尼(DIS.US)成立工作组评估人工智能应用
智通财经APP获悉,据报道,迪士尼(DIS US)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,以评 -
纪录片《郭味蕖》开播
原标题:纪录片《郭味蕖》开播人民日报北京8月7日电 (记者刘阳)今年